出台政策的目的

一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提升城市能级,推进城市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要求;二是回应人民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惠民政策的热切期盼,推动城乡居民共享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的需要。

政策实施对象
个人 单位

1.进城农村居民家庭

2.新生育多孩的家庭

3.高校毕业生

4.外来务工人员

1.企业

2.大中专院校

3.服务型机构

奖补标准
个人 单位
1.多孩家庭

①自2022年9月22日(含当日)起按政策生育二孩及以上,且子女落户宜昌的宜昌户籍产妇,给予5000元一次性生育补贴。

②对按政策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宜昌户籍家庭,每孩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岁,最多可领取1.8万元。

③对按政策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宜昌户籍家庭,按幼儿户籍所在地标准落实幼儿园保教费补助,城区户籍最高每孩每学期1500元、3年累计9000元。

1.企业

①本地企业在市外职业院校开设“订单班”,“订单班”毕业生来宜就业稳定在岗一年以上的,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奖励。

②在我市登记或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组织城区外户籍人员首次在城区实际用工企业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缴纳社会保险费12个月以上的,按照每人300~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③招用 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城区小微企业,按实际缴纳费用给予最长1年、不低于7000元/人的社保补贴。

④在宜新注册并进规的新兴文化业态的文旅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

⑤对在宜举办电竞顶级国际职业赛事、全国或次级国际职业赛事、次级全国职业赛事、其他各类国际或全国赛事、其他类型区域性赛事的,分别一次性给予最高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补贴。

2.进城农村居民

①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进城购房农村居民,由购房所在区人民政府为其购买5年“宜昌市民保”,最高赔付额度300万元。

②对户口迁入城区、就业困难的农村居民,给予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2.大中专院校

①我市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共建、经考核认定的校企合作订单班,给予学校每班每年1万元奖励。

②对招收市外生源的中职学校,按每名市外学生500元的标准给予学校招生补贴。

③高校招生规模比上年每增加500人,获5万元招生补贴。

④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宜就业稳定在岗一年以上的,经人社部门认定,按照每名学生1000元的标准给予学校奖励。

⑤对市外中职学校组织应届毕业生首次在城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企业实习达2个月的,按照每名学生200元的标准给予学校奖励。

3.高校毕业生

①对应届高校毕业生或毕业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与城区中小微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就业补贴。

②自2022年1月1 日起,在城区养老服务机构专职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或毕业两年内往届毕业生,可获得本科及以上3万元、专科2万元的一次性入职奖励。

3.服务型机构

①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对评定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分别增发1万元、2万元、3万元运营补贴。

②对年内输送(含派遣)市外人员来宜就业达到100人的市 外劳务协作站,给予2万元奖励;每增加50人,奖励增加1万元,最高10万元。

4.外来务工人员

①在我市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劳动年龄内未就业、灵活就业的外来人员,按规定给予200~2000元就业技能培训补贴、300~1500元创业培训补贴。

②在宜依法自主创业的个人(含个体工商户),可申请最高30万元(高校毕业生50万元)、合伙创业的可申请个人贷款总额度1.1倍且不超过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可申请最高5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按当前贷款实际利率的50%给予财政贴息。

政策运用
为把上述各类政策用足用活,发挥政策最大效力,对政策叠加使用说明如下:
(一)个人政策

就业创业政策、教育政策、生育政策、养老政策、住房政策可跨类别叠加享受。

(二)单位政策

各类政策均可叠加享受。

注意事项

中心城区指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高新区全域,夷陵区小溪塔街道、东城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和龙泉镇。

岗位信息

春节前后,全市人社部门广泛收集2万余个城区就业岗位,统筹安排了212场线上线下招聘会,将分批发布,扫码关注具体安排。

  • 2024年“春风行动”招聘会安排表

  • 2024年“返乡回流”万人大会暨“春风行动”启动仪式大型招聘会岗位

  •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一览表

  • 登录“掌上找工作”平台获取更多岗位信息

宜昌市人民政府网制作